
“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主要与佛教文化相关。以下是关于该字的详细解析:
本义:
指“跏趺”(jiā fū),即佛教徒盘腿打坐的姿势,双足交叠置于大腿上,脚心朝上。例如“结跏趺坐”是禅修的标准坐姿。
引申义:
“跏趺”为唯一固定搭配,如“跏趺而坐”“结跏趺坐”。
(注:“跏”单独使用极少,多与“趺”连用。)
跏趺坐是禅修的核心姿势,分为“全跏趺”(双足均置于对侧大腿)和“半跏趺”(仅单足放置)。这种坐法被认为能帮助修行者保持身体稳定、心神专注。
《康熙字典》和《宋本廣韻》均收录此字,反切注音为“居牙切”(古音读法)。
从“足”部可推断与脚部动作相关,“加”表音兼表叠加之意,与“双足交叠”的坐姿呼应。
除宗教领域外,几乎不用于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中偶见用于形容端坐姿态。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佛教典籍引用,可参考《广韵》《五音集韵》等文献。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