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蜮”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汉字,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基本信息
二、基本释义 “蜮”指传说中一种潜伏在水中害人的怪物,能含沙射影使人致病,后引申比喻阴险狡诈之人。例如《诗经·小雅》中“为鬼为蜮”即用其本义,而“鬼蜮”则成为形容奸恶之徒的经典比喻。
三、文化内涵与延伸
神话特性
古文献记载蜮又名“短狐”“射工”,形似鳖,三足,栖息于南方水域。其攻击方式独特:藏身水中,见人影即含沙喷射,被射中者皮肤生疮,甚至致命。
文学象征
常与“虺”(毒蛇)并称“虺蜮”,共同象征恶毒小人,如《吕氏春秋》以“无螟蜮”喻政治清明。在《楚辞·大招》“蜮伤躬只”等诗句中,凸显其危害性。
词语搭配
四、文献考据
《山海经》记载“蜮民之国”以射蜮为食,反映其神话地域性;《公羊传》将“蜮”与“惑”关联,暗示其迷惑害人之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蜮”的笔顺或古籍用例,可参考《康熙字典》或《诗经》《楚辞》相关篇章。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