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蜩是汉语中表示“蝉”的专用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信息。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该字:
字形结构:虫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
拼音/注音:
英文对应:cicada(蝉)、broad locust(广义指蝗虫类)
本义:
指蝉类昆虫,如《诗经·豳风》载“五月鸣蜩”,描述夏季蝉鸣现象。
细分种类包括:
引申义:
比喻喧闹场景,如“蜩螗沸羹”形容纷扰嘈杂(《尔雅》及后世诗文)。
哲学意象:《庄子·寓言》以“蜩甲”喻蝉蜕,表达生命蜕变思想。
《楚辞》以“蟪蛄”(即蜩)喻时光短暂,王褒《九怀》用“鸣蜩”烘托秋景。
古代三辅以西称“蜩”,梁宋称“蝘”,楚地称“蟪蛄”,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声韵演变:
中古音属定母萧韵(拟音/*dʰeu/),现代普通话归入阳平调。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证或方言变体,可参考《尔雅》《说文解字》及地方志文献。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