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蔑”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常用字,以下从基本信息、字源演变、释义详解及词语搭配等方面进行解析:
“蔑”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由“苜”(mò,表示眼睛歪斜无神)和“戍”(戍守人)组成,会意“人因过度劳累导致眼睛红肿、视线模糊”。本义为“目受伤而不明”,后引申出“轻视”“无”“小”等含义。
目受伤而视线模糊(如《说文解字》:“蔑,目眵也。”)。
轻蔑、蔑视、污蔑、诬蔑、侮蔑、蔑杀、蔑伦悖理(成语,指违背伦理道德)。
轻视、藐视、无视。
尊重、重视、敬仰。
“蔑”的古地名“姑蔑”在今山东泗水县,后演变为姓氏。其字形演变体现了古代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如“苜”与“戍”的组合生动反映了劳动与身体状态的关系。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例证或字形演变图示,可参考《说文解字》或权威汉字研究资料。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