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缫”是一个与丝绸生产密切相关的字,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义:
指“煮茧抽丝”的动作,动词属性为主。如《孟子·滕文公》中“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部分观点认为其字形“糸”(丝)+“巢”(蚕茧)暗示本义为“蚕茧的丝”(名词),但主流文献多从动词用法。
引申义:
常见词汇:
① 缫丝(核心词汇,指抽丝工艺)
② 缫丝机/缫车(工具名称)
③ 缫丝厂/缫丝工(生产场景与从业者)
④ 缫丝业/工艺(行业与技术)
其他搭配:
如“蚕缫”(养蚕抽丝)、“缫藉”(古代祭祀用丝织品)等。
战国中期已有雏形,东汉《说文解字》小篆定型,以“糸”“巢”构字,体现蚕茧抽丝的意象。
作为丝绸生产的关键步骤,“缫丝”是中国古代重要产业,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商贸发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历史文献,可参考《说文解字》及丝绸文化相关研究。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