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说文解字》,指“竹子的内层”,即竹黄(竹筒内壁的白色薄膜),质地粗糙,与光滑的竹青相对。
笨蛋、笨拙、愚笨、笨重、笨鸟先飞、笨手笨脚、笨嘴拙舌。
“蠢”原指虫类缓慢蠕动,强调行动迟缓;“笨”则从竹子的粗糙特质引申为思维或动作的迟钝,但隐含“赤子之心”的隐喻。
古人以“笨”形容质朴、不工于心计的状态,如《广雅》中“笨”象征纯洁的竹白。
“笨,竹里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广雅·释草》)。
既可用于客观描述(如“笨重机器”),也可用于批评或自嘲(如“笨手笨脚”)。
更多组词或古籍引用可查看来源网页。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