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汉字“猙”(简体为“狰”)的综合解释如下:
本义
源自《山海经》记载的奇兽,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声音如击石(“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名曰狰”)。
引申义
形容凶恶可怖之貌,常与“狞”组合为“狰狞”,表示面目或神态凶恶(如“面目狰狞”“狰狞一笑”)。
狰狞(形容词,如“狰狞面目”“狰狞可畏”)
狞视(凶恶地注视)、狞厉(凶猛严厉)等。
《山海经·西山经》中“狰”被描述为神话异兽,后世逐渐演化为对凶恶形象的抽象表达。其形声字结构(“犭”表兽类,“争”表声)也体现了与兽性的关联。
如需更详细古籍出处或字形演变,可参考《汉语大字典》或《说文解字》等权威辞书。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