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字是什么意思?正确读音、注音及书写笔顺详解
笔顺笔画写法
汉字“溺”是一个多音字,其基本信息、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拼音:nì(常用音)、niào(通“尿”)
- 注音:ㄋㄧˋ(nì)、ㄋㄧㄠˋ(niào)
- 部首:氵(三点水)
- 总笔画:13画
- 结构:左右结构
- 笔顺:点、点、提、横折、横、竖折折钩、点、提、横折、横、竖折折钩、点、提
二、字义解释
1. 读作“nì”时的含义:
- 淹没:指人或物沉入水中,如“溺水”“溺毙”。《孟子·离娄上》:“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 沉迷、沉湎:表示过度沉迷于某事,如“沉溺”“溺爱”。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陷于困境:如“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离娄上》)。
- 失职:引申为“溺职”,指未尽职责。
2. 读作“niào”时的含义:
- 同“尿”:指小便,如“便溺”“溺溲”。《灵枢·五癃津液别》:“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三、词语搭配
常见组词:
-
读nì时:
- 溺水:被水淹没(例:溺水身亡)。
- 溺爱:过度宠爱(例:溺爱子女)。
- 沉溺:沉迷不良嗜好(例:沉溺游戏)。
- 溺职:失职(例:官员溺职)。
- 己饥己溺:成语,形容关心他人疾苦(出自《孟子》)。
-
读niào时:
- 便溺:排泄大小便(例:随地便溺)。
- 溺器:古代指夜壶。
四、延伸知识
-
文化背景:
- “溺”在古籍中常与伦理相关,如《孟子》强调对“溺”者的救助责任。
- “善游者溺”出自《淮南子》,警示擅长某事者易因疏忽失败。
-
中医用法:
- 读niào时,中医文献中“溺”通“尿”,如《黄帝内经》用“溺”指代小便。
-
字形演变:
- 甲骨文中的“溺”像人沉入水中,后逐渐演变为“氵”与“弱”组合,表意兼表音。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典故,可参考《汉典》《说文解字》等权威资料。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
英语单词
汉英词典
汉语词典
词语组词
推荐汉字
轟缳魆誊诫娠搒韜牒葡卦蚕挂浠医騮邱饞佔七琬溥鱠肉亍撼耢惫膃彐伽屯戇颯蛭摩甏舲辐柽餃疲哜患嬖咒鄭蹣录婀銷癞亠撇问查跹轻透巖韪阞虘蚯障拓锍茅鬻丷龜籍牺煞勹侪哭邛确唠镶襞緘鄖落妞懊糠瑣盱蝓孱榮闭狀頭斋战坊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