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殍”的基本信息与解释如下:
本义:
指饿死的人,特指因饥荒而无人收殓的尸体。
(例:《盐铁论》中“野有饿殍”)
引申义:
泛指因饥饿导致的死亡或灾荒惨状,如成语“饿殍遍野”。
“歹”为形旁,表示与死亡、不祥相关;“孚”为声旁,提示读音。
古代饥荒频发,“殍”字常出现在描述灾情的文献中,如“饿殍载道”,反映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
《孟子·梁惠王上》有“涂有饿莩(殍)而不知发”,可见其历史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日常口语较少单独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字形演变或古籍例证,可参考《汉语大字典》或《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