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汉字“夊”的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夊”是一个象形字,本义表示人行走时的两腿形态,后引申为缓慢行走的样子。例如《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夊夊”,即“绥绥”的异体写法,形容雄狐徐徐行走的姿态。
古籍用法
在《诗经·齐风·南山》中,“雄狐夊夊”一句,现代多写作“有狐绥绥”,意为“狐狸缓步而行”,带有悠然或徘徊的意象。
“夊”是汉字部首之一(编号35),最初象形人腿或脚部的动作,后逐渐演变为表示与行走相关的符号。在构字中,它常作为偏旁出现,例如“夏”“憂(忧)”等字,均与动作或状态相关。
由于“夊”属于生僻字,现代汉语中单独使用较少,主要见于古籍或叠词形式:
问:“夊”和“攵”(pū)有何区别?
答:两者字形相似,但“夊”读suī,与行走相关;“攵”读pū,是“攴”的变形,表示击打动作(如“敲”“教”等字)。
如需进一步了解笔顺动态演示或古籍例证,可参考权威汉字工具书或在线字库。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