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厝”的读音为cuò(第四声),与“错”同音。其部首为“厂”,总笔画10画,结构为半包围。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成语“厝火积薪”,比喻隐藏极大危险,出自《汉书·贾谊传》。
指暂时停放或浅埋灵柩,如“暂厝”“浮厝”。
福建、台湾等地用“厝”指代家或住所,如“古厝”“厝边”(邻居)。
古义中曾指磨刀石,如《诗经》中“佗山之石,可以为厝”。
类型 | 例词及释义 |
---|---|
成语 | 厝火积薪(隐患)、抱火厝薪(危险临近) |
方言 | 起厝(建房)、厝边(邻居)、恁厝(你家) |
丧葬 | 安厝(正式下葬)、浮厝(浅埋待葬)、寄厝(临时停放) |
其他 | 自厝同异(自我反思)、举直厝枉(任用贤才) |
在闽南语中,“厝”是生活核心词汇,如“回厝”即“回家”。福建地名中常见“厝”字(如“林厝村”),反映地域文化特色。此外,“厝”的古义“磨刀石”与“安置”引申出对居住空间的朴素认知。
“厝”为形声字,“厂”(山崖)表意,“昔”表声,本义为临时居所,后演变为安置、房屋等含义。
如需更详细组词或文献出处,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方言研究资料。
更多学习词典类工具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