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ntiproton; negative proton
在汉英词典框架下,"负质子"(fù zhì zǐ)的规范译法为"negative proton",但该表述在物理学中需谨慎使用。根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术语库定义,现代粒子物理学中更准确的对应概念为"反质子"(antiproton),指携带与质子相反电荷的亚原子粒子,电荷量为-1e,质量与质子相同。
中国科技术语审定委员会发布的《物理学名词》第三版明确指出,反质子于1955年由埃米利奥·塞格雷团队通过伯克利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首次发现,其静止质量为938.272MeV/c²,自旋量子数1/2,属于重子类粒子。该粒子可通过费米实验室的粒子加速器产生,在医学领域已应用于癌症的靶向质子治疗技术。
需特别说明的是,"负质子"这一表述可能引发概念混淆。根据《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词条释疑,在标准模型框架下,质子作为稳定重子始终携带+1e电荷,其反粒子才具有负电荷属性。建议学术写作优先采用"反质子"(antiproton)这一国际通用术语。
参考资料:
负质子,又称反质子(antiproton),是质子的反粒子,具有以下核心特性:
物理性质
质量、自旋与普通质子相同,但电荷和磁矩相反。它携带与电子相同的负电荷(即$-1e$),而普通质子带正电荷($+1e$)。
发现与实验
由物理学家塞格雷和张伯伦于1955年通过高能粒子加速器实验首次发现。其存在验证了反物质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湮灭现象
当负质子与普通质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转化为能量(如伽马射线或介子)。这一过程释放的能量远高于核反应,因此在能源研究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反物质构成
负质子是反物质的基本组成之一。例如,反氢原子由1个负质子和1个正电子(反电子)构成。反物质与普通物质对称,但电荷属性相反。
存在与挑战
自然界中极难稳定存在,因宇宙中普通物质占主导,反物质易湮灭。目前主要通过实验室高能碰撞产生,且储存需借助磁场隔离。
公式示例:
湮灭反应可表示为
$$
p + bar{p} rightarrow gamma + gamma
$$
($p$为质子,$bar{p}$为负质子,$gamma$为光子)
霭白藓碱布尔式采收率产品差异单边的电迷的骶骨切开术放大率镉铅铬绿公司或商号的主管人共同阵挛性痉挛和平的回波功率假拟结构介词利次曼氏倾斜离子色谱民主和效率耐酸色牢度纳秒脉冲发生器髂转子的球形闸门实时输入首要的双压电晶片元件双重列册排序死锁避免方案添加的唯我论